标准详情
- 标准名称:入侵物种稻水象甲监测防控技术标准
- 标准号:T/CQZBJS 10-2023
- 发布日期:2023-10-07
- 实施日期:2023-11-07
- 中国标准号:A011
- 国际标准号:07.080
- 团体名称:重庆市植保技术协会
- 标准分类:A 农、林、牧、渔业数学、自然科学
5监测主要方法5.1监测地点和时间在水稻种植区及周边开展监测,以稻田为主,兼顾田边山坡、林地和田边沟渠杂草等越冬及危害场所
第一阶段(3月上旬—5月下旬)以秧田和移栽后的大田为主;第二阶段(6—8月)以水稻大田为主
第三阶段(9-11月),以稻田及其附近稻水象甲生存场所为主
5.2监测方法5.2.1灯光诱集结合固定监测点设置的诱虫灯,每天清早将诱获的成虫取回室内计数,监测成虫高峰期
5.2.2越冬虫量调查以发生区县为单位,于水稻收获后至育秧前选择2-3个村进行调查,每10天调查一次,在稻田附近的禾本科和莎草科杂草地、山坡地、沟渠、湿地进行,按棋盘式随机取样,每点不少于0.1平方米,仔细检查杂草基部和土壤中成虫数量
5.2.3寄主诱捕监测以喜好寄主(水稻)诱捕越冬成虫,观察其迁入稻田的时间
在水稻育秧前15天选择一个监测点,将事先播有100粒稻种且秧龄10天的盆(盘)(30×30厘米),放置在秧田种植区附近,每点放置5盆,调查取食斑和成虫数量
5.2.4秧田系统调查从秧田三叶期开始,每3天调查一次,查到拔秧止,此阶段只调查成虫,选择有代表性的早、中、晚播类型田各1块,采用目测法,随机5点取样,每点调查0.1平方米,调查结果折算成每平方米虫量
5.2.5大田系统调查水稻移栽返青后,每7天调查一次,查到收割止
选择有代表性的早、中、晚播类型田各1块
成虫调查主要在田埂巡查,观察稻叶上是否有成虫取食矩形斑及活动成虫,或观察稻田中、田埂上、水中杂草是否有取食斑及活动成虫
利用目测法,随机5点取样,每点调查5丛
统计成虫数量,调查结果折算成百丛虫量;幼虫与蛹调查,幼虫和蛹情调查一并进行,每个点随机5点取样,每点挖取稻株5丛,置于40目和80目的多层铁筛中,用水洗去泥土,查清稻根及铁筛中的幼虫和土茧数量
6防控措施6.1植物检疫执行植物检疫法规,严格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,对来自发生区的稻谷、秧苗、稻草以及交通运输工具采取检疫检查;禁止携带有稻水象甲的稻种、稻草、稻秧、稻壳、饲料等寄主材料运出发生区,严禁在疫情发生区繁育秧苗,严禁从疫情发生区域调入秧苗
6.2化学防治选用高效、低毒、低残留农药,以村为单位进行稻水象甲统防统治,施药范围包括秧田、大田及周边埂道、坡地、沟渠等危害场所,施药要及时、全面,不留死角;施药时间以上午8:00—10:00点或下午16:00—18:00点为最佳
6.2.1播种前种子处理选用60%吡虫啉悬浮种衣剂20-25毫升,加水20毫升对1公斤催芽露白的稻种混匀拌种,待种子均匀着药,倒出摊开置于通风处,阴干后播种
6.2.2水稻苗期防治水稻出苗后2-3片叶期,随着气温上升,越冬成虫会迅速返回水稻取食,此时为田间成虫密度最高时期,可进行集中喷防药治
用药可选择:亩用40%氯虫·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-10克、20%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.67-13.3毫升,兑水50公斤,均匀喷雾
6.3生物防治减少高毒残留农药使用,保护蟾蜍、青蛙、蜻蜓、蜘蛛等捕食性天敌,有条件的地方实施“稻鸭共育”模式,水稻移栽后10天左右,每亩投放15日龄鸭苗15-20只,以3-5亩为一个种养结合小区并围网,田边需要留一个约20平方米左右搭棚空间,以便填喂饲料使用,于水稻抽穗、灌浆后,稻穗下垂时,须把鸭群迁出饲养
此外,还可以用生物农药金龟子绿僵菌等防治第一代成虫
6.4物理防治利用稻水象甲的趋光性,在发生区域,设置杀虫灯诱杀成虫,压低虫口基数
重庆市农业科学院
卢文才
* 特别声明:资源收集自网络或用户上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处理。